中國隨著勞動力紅利耗盡、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集中出現,生產要素成本提升、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集中出現,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增長乏力,工業增速下降是必然的。轉型升級將是中國工業重獲競爭力、防止產業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解釋中提到,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工信部部長苗圩強調,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兩個IT(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和倍增發展;要以工業互聯網和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為重要支撐,加快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要以推廣應用標準體系為主要抓手,促進企業在產品和服務全生命周期、生產管理全過程應用信息技術;要以健全融合機制為重要保障,推動制定特殊的融合政策。提到中國的工業轉型,就不能不提到工業4.0。今年5月,苗圩在2014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表示,全球制造業互聯網化正成為一種大趨勢,比如德國的工業4.0計劃。今年10月,中德兩國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明確,雙方將在工業4.0方面加強合作。工信部正在著手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與“十二五”規劃的整體思路不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弱化了“五年”規劃的時間限制,直接考慮的是未來十年的工業發展政策。這一規劃的時間跨度將覆蓋“十三五”和“十四五”,屬于中長期規劃。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圍繞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在產業方面,符合政策導向的工業轉型升級之路已經初現端倪。中國版工業4.0概念已經引起普遍關注。11月4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由上海明匠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工業4.0流水線甫一亮相,就因上述概念成為焦點,風頭甚至蓋過同樣首次參展的特斯拉新能源車。在資本市場,“工業4.0”概念近期成為資金追逐的對象。WIND資訊數據顯示,工業4.0指數已從年初的914.93點上漲至12月2日收盤時的1575.03點,漲幅高達72%,特別是從10月中旬至今,板塊上漲有加快的趨勢。 由于“機器換人”趨勢日益明顯,機器人產業也迎來利好。消息人士稱,目前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正在對機器人產業密集調研,2015年上半年可能會出臺一系列進一步扶持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的政策意見,預計工信部及科技部對該產業的扶持資金將再度加碼上百億元。中國龐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也吸引日本安川、瑞士ABB和德國KUKA等工業機器人制造的國際巨頭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工業轉型迫在眉睫。政府已經明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是發展智能制造,打造中國版工業4.0。由此衍生出的市場機會及投資機會值得關注。